今天的人物纪实报道,为您播出《梦想当飞行员却走进了田间地头,他被誉为“军营里走出的育种专家”》。采制:总台军事记者胡晶、刘若晨;播音:胡铖铖、宋波。
人物档案
周晓东,辽宁沈阳人,1966年出生,1987年入伍到空军某部农场。服役期间,他深入学习钻研育种技术,使农场的粮食产量大幅提升。1990年退役后,周晓东继续投身粮食育种事业,并辗转黑龙江、海南、四川等地,在“北稻南移”、油莎豆种植等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,为国家粮食的增产增收作出贡献,被社会各界誉为“军营里走出的育种专家”。同时,周晓东还积极投身社会公益事业和双拥工作。近年来,周晓东被评为海南省“拥军模范”、全国“最美退役军人”。
夏日的阳光明晃晃地照耀着湿热的海南三亚,59岁的周晓东头戴草帽、脚穿水靴站在过膝高的水稻田里,看到自己选育的水稻茁壮成长,他的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。初次见面,记者就被周晓东身上的军人气质所感染,他一头短发,皮肤黝黑,双手布满老茧,腰板挺得笔直,身材结实得像20多岁的小伙子。周晓东告诉记者,他已经在粮食育种的路上奔波了30多年。
周晓东:我一直没有放弃育种工作。培育出好的种子,粮食产量就会更高,就可以养活更多的人。当兵三年,让我对农业有了感情和责任感。退役以后,我一直在干粮食育种这个事情。育种工作必须一天一天坚持,从种子撒到地里到慢慢出苗,再到成熟以后收获,直至送上餐桌,我会全程跟踪。这项工作很累,但我一干就是30多年,一直干到现在。
展开剩余84%周晓东在金色的稻田里进行育种研究
其实,能成为全国小有名气的育种专家,周晓东自己都没想到。1987年,刚入伍到空军部队时,他的梦想是当一名飞行员,但没想到,自己被拉到了当时的部队农场,扛起锄头干上了农活儿。现实与理想的落差,瞬间浇灭了周晓东的一腔热血。就在他心灰意冷之时,前来部队采风的军旅作家阎肃对他说了一番话,让周晓东第一次深刻感受到手中锄头的分量。
周晓东:当时阎肃对我说,“晓东,锄头的力量和钢枪的力量都很大。”他说,他写过一首歌叫《我爱祖国的蓝天》,歌词中写道“水兵爱大海,骑兵爱草原”,你也要爱这块农田!种田也很重要,你想想飞行员不吃饭吗?水兵不吃饭吗?全国人民都要吃饭,我们要干一行、爱一行。就这样,我的劲头来了。我把在家里干农活时的经验都用在了农场工作中,当年就荣立了三等功。
在部队农场工作了几年后,周晓东慢慢对土地有了更深的感情。1991年,服役期满后,他为了照顾年迈的父母,依依不舍地告别军营退役回到家乡。下一步到底从事什么工作?他想了很久,最终决定在农业育种这条道路上走下去。刚开始,因为没有经过系统的培训,育种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可想而知。周晓东拿出军人不服输的劲头,干脆把住所搬到了田边,除了吃饭睡觉,所有的时间都用来研究育种。春天,他播种插秧,泡在试验田里详细记录每一组数据;夏天,他顶着烈日与专家一起评估新品系的产量情况。为了掌握前沿的育种技术,他走南闯北到全国各地实地调研、收集种子资源,并自费参加国内外各类农业新技术交流会、研讨班,不断提升育种能力。
周晓东:原来我用的是传统的种植方法,后来我到沈阳农业大学、辽宁省农业科学院进行了专业的理论学习。在这些地方学习时,因为当兵养成的习惯,我早晨起得比较早,大学里的教授都纷纷说,新来的这个研究员怎么如此勤奋,早上五六点就下地了?后来他们才知道,我不是他们单位的。在学习的时候,我不会什么、不明白什么,就重点学什么。首先在教科书上学理论,然后再到地里去实践,总结出自己的一套育种方法。
退役后,周晓东全身心研究育种
经过不懈的钻研学习,周晓东在育种方面逐渐摸出了门道。为了培育出更多更好的种子,他下决心创办了一家农业科技有限公司,并以此为依托开展育种研究。20世纪90年代中期,周晓东了解到我国“北粮南调”的运输、保存成本非常高,于是就给自己定下一个目标,那就是要实现“北稻南移”。为此,他前往海南三亚的水稻国家公园进行试验。刚开始的时候,他在三亚没有住所,索性带上一顶行军帐篷,点起煤油炉,住在了稻田旁边。
周晓东:我这个人敢闯敢干,1997年来海南的时候,资金不足,我母亲对我很支持,把两套房子卖了6万多元,都给了我。来海南后的第一年,正赶上发洪水,育种方面没有任何进展,让我的心拔凉拔凉的。第二年,我又重新开始种植。一路走来,我遇到了很多困难和挫折,但我一次次跌倒又爬起来。
随着第一批东北水稻种子的生根发芽,喜悦中的周晓东很快又遇到了新的麻烦。受生长条件的制约,在三亚种植的东北水稻不耐高温,稻子很快就能开花可是却不结穗。为了找到真正的原因,周晓东只能一遍又一遍地种植,找到结出稻穗的那几株稻子,然后取出种子,再一次进行选种、育种、播种,周而复始、不厌其烦。周晓东感慨地说,每当遇到困难时,他就会想起“杂交水稻之父”——袁隆平对他的勉励。
周晓东:当时,有很多专家说,东北水稻在海南根本种不了。这个时候,我遇到了袁隆平院士,他给了我很多鼓励,对我的人生产生很大影响。后来,我们的关系处得非常好。他对我说,你尽管种你的,它长出来是什么样,就算什么样。我的试验田和袁隆平院士的稻田紧挨着,他专门腾出一块地让我种。种完以后,他说,水稻要加大密度,要不然产量上不去。后来,我就按他说的方法进行试验,产量终于上去了。
从1997年开始尝试,到2016年宣布实验成功,整整19个春秋,周晓东最终从3万多份育种材料里,筛选出6个适合在海南种植的高品质品种。他把这6个水稻品种无偿捐给了农业部门,送到千千万万的海南农户手中,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“北稻南移”。这些年,周晓东的水稻从北纬53°的黑龙江漠河北极村一路向南,种到了北纬16°的海南省三沙市,并且在高原、海岛、高温、低寒等多个特殊环境下进行了试验,获得了宝贵的试验数据。
周晓东:这些年,我从事育种行业不是为了赚钱,是为了提高我国的粮食产量。天下兴亡,匹夫有责。我是搞农业的,研究育种既是对中国人民的贡献,也是对世界的贡献。正如袁隆平院士所言,一粒粮食能救一个国家,也可以绊倒一个国家。我觉得,我做的事情非常有意义。
当时,看着在海南、四川等地连年丰产的“北稻南移”的成果,志向远大的周晓东并不满足,他又把目光聚焦到了大豆上面。近些年,我国的大豆大部分靠进口,这在周晓东看来,是悬在中国人民头上的“大豆炸弹”。经过反复调查论证,周晓东决定进行“用油莎豆替代大豆”的专题研究。后来,经过反复试验,周晓东在这个领域也取得很大进展。
周晓东:油莎豆是我这几年研究的另外一个重点。油莎豆从不与主粮争土地,它在沙漠、盐碱地里面都可以种植,而且产量还不错,含油量也高。现在,我们国家油莎豆的种植面积有20多万亩,有着不错的前景。
多年来,周晓东在水稻、小麦、玉米等育种方面攻克了多个难题,被誉为“军营里走出的育种专家”。与此同时,颇有爱心的周晓东还积极投身公益事业和双拥工作。汶川地震时,他捐助了10万斤小麦;雅安地震时,他给灾区送去1万斤大米。近年来,他累计为驻某海岛官兵赠送新鲜蔬菜12万多斤,猪肉和鸡蛋各1万多斤,他还给官兵带去肥料和种子,教大家种植蔬菜和水稻。
周晓东:我拥军20多年了,当看到一些海岛上的生活条件比较艰苦,我就帮助驻岛官兵建起菜园子,把东北地区的优良品种拿给他们,还给岛上的官兵送去鸡鸭,让他们养殖,还为他们安装了海水淡化机。我对部队始终有着深厚的感情。
2019年10月1日,周晓东参加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大会
“追着朵朵白浪花,你就来到我的家……”《南海是我家》是周晓东创作的一首歌,其实这些年,周晓东不仅把南海当家,为了培育出优质种子,他的足迹遍布祖国大江南北,他热爱祖国的每个地方。从东北三省到海南岛,从培育水稻种子、小麦种子再到研究油莎豆,如今皱纹已经爬上脸庞的周晓东依然行走在祖国各地的田间地头。周晓东说,锄头和钢枪一样,都是保家卫国的“利器”,他的每一粒种子都承载着对土地的深情和对国家粮食安全的责任。
周晓东:其实,我们当过兵的人,对国家都有着一种特殊的情感。当兵的时候保卫祖国,退役以后建设祖国。30多年来,水稻、大豆、油莎豆、小麦、玉米……我都在研究。为什么要不断地研究粮食育种?因为粮食是国家的命脉,国家和人民都需要。
(注:文中照片由受访者提供)
本期《中国退役军人》专栏
作者:胡晶 刘若晨
主播:胡铖铖 宋波
责编:张建动
编审:孙杰
统筹:孙杰 邓曦光
监制:吕锡成 谭淑惠
发布于:北京市胜亿优配-在线配资平台哪个好-股票配资学习平台-专业在线股票配资交易平台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