那几年,我们这些在欧洲搞高科技的,嘴边常挂一句同行在2020年说的话:“单靠一个国家,造不出顶级的EUV光刻机。”
这话听着有点大,甚至有点傲慢,但在我们那个圈子,它真不是吹牛,就是事实。就像说太阳明天还会从东边升起一样,属于物理规律,也是商业共识。
谁也没想到,这句“大实话”,飘过半个地球,会在中国掀起那样一场惊涛骇浪。更没想到,几年后的今天,我们得反反复复地嚼它,看看它到底说对了多少,又错得离谱在哪个地方。
要说清这话的分量,得先知道我们捣鼓的到底是个什么玩意儿。那台EUV光刻机,在我们内部,没人叫它简单的机器,有人半开玩笑叫它“科技的巴别塔”。
它真不是一个工厂、一个国家能独立攒出来的。想想看,它的心脏,那套能发出极紫外光的精密激光系统,是美国加州一家公司的绝活儿。它的眼睛,那组比哈勃望远镜镜片还光滑、还讲究的镜头组,是我们德国老乡蔡司硬生生磨了二十年才磨出来的。
还有它的手脚,那些能在真空环境里纹丝不动、却又能微米级运动的机械臂,那是日本人的看家本领。这台机器里头,随便拿出几万个零件,背后都站着全球几百家最顶尖的供应商。
我们阿斯麦,说白了,更像是个总指挥、总设计师,把全球几百家最牛的供应商、几万个最精密的零件拢到一起。我们花了二十多年,烧了超过六十亿欧元,才把这个“工业奇迹”给拼凑出来。
所以,那位CEO当时说“单靠一国之力几乎不可能”,真不是啥技术藐视,就是在描述一个客观事实:我们脚下这条路,是全球化一点点铺出来的。谁要说自己单干,基本等于要一个人把全人类的技术积累重新走一遍。
好了,时间回到2020年,那会儿中国的半导体产业是啥样子?我们看数据看得门儿清。芯片自给率?不到16%。高端光刻机?一台影儿都没有。
上海微电子倒是挺努力的,但他们当时最好的DUV光刻机,也就勉强摸到90纳米的边儿。这是个什么概念呢?大概就是我们这边EUV都开始往7纳米、5纳米冲刺了,他们还在研究怎么把绿皮火车的蒸汽机弄得更像样点。
从90纳米到我们手里的EUV,中间的技术鸿沟,说句实话,是几代人的积累。所以,在当时那个技术和商业的逻辑里,那句话是完美的、无懈可击的。
但我们这些成天泡在实验室、生产线的人,往往会忽略掉另一种力量,一种完全不按商业规则出牌、甚至有点野蛮的力量——政治。果然,暴风雨来得又急又快。华盛顿的禁令,一道接一道地下来,理由都是那几个我们耳朵都听出老茧的词:“国家安全”、“军事用途”。
先是EUV,我们跟中国客户签好的单子,荷兰政府顶不住压力,只能把出口许可压下。我们心里那个无奈啊,中国市场占了我们两成多的营收,那是实打实的金主爸爸。
2020年,我们卖给中国的DUV光刻机(也就是EUV的前一代),还创下了46台的历史纪录呢。生意做得红红火火,结果呢?一纸禁令,这扇门“嘭”地一下,就关了一半。
我们以为这就到头了,没想到,那只是前奏。2022年,美国的《芯片法案》来了,连14纳米以下的DUV都不让卖了。这刀更狠,直接砍在了我们的利润大动脉上。
到了2023年,连我们自己的荷兰政府也跟上了,对更成熟的DUV也搞起了出口管制。感觉像被人拽着袖子,一步步往后退,而且不知道要退到哪儿。
公司的内部会议,气氛一次比一次凝重。CEO在会上,除了摊手,大概也说不出别的。“这是政治凌驾于商业,我们能怎么办?只能乖乖听话。”大伙儿心里都憋着一股气,但又无处发泄。
我们花了几十年,靠技术、靠信任、靠无数次的跨国合作,好不容易建立起来的全球供应链,被这些政客们,三四年时间就给拆得七零八落。想去游说?想去解释这种“脱钩”对谁都没好处?声音小得跟蚊子哼哼似的,根本盖不过政治家的喇叭。
但当时我们最担心的,还不是眼前的损失,不是丢掉的市场份额。而是一个更深层、更长远的问题:当你把一个拥有世界上最庞大工程师队伍、还拥有强大国家意志的国家,硬生生逼到墙角,它会干出什么事来?
历史其实早就给出过答案。被封锁、被逼迫,往往是一国自主研发最强大的催化剂。我们亲手关上了门,等于给对方递过去了一份“独立宣言”的草稿。
那句曾经被中国媒体反复引用、甚至有点“打脸”意味的话,没有让他们绝望,反而像根刺一样扎在那里,激起了一种“你越说我不行,我偏要做给你看”的劲头。
我们看到的数据开始变得有点吓人:2019年,中国对半导体产业的国家投入大概是80亿美元,结果呢?到了2020年,这个数字“噌”地一下,直接飙到了350亿!翻了四倍多啊!钱像决堤的潮水一样涌了进去。
接着是人。全国几百所大学,感觉一夜之间都冒出了微电子学院、半导体专业。每年,成千上万名戴着学士帽、硕士帽的年轻人,就像潮水一样涌进华为、中芯国际这些公司的研发大楼。
这种举国体制的力量,说实话,我们欧洲人很难完全理解。一旦它被动员起来,目标清晰,执行力是真的恐怖。
接下来的这几年,我们感觉就像在看一部快进的电影。剧情发展得有点让人措手不及。
2023年,我们听说上海微电子的28纳米DUV光刻机实现了量产。这个消息在我们内部引发了不小的议论。28纳米,虽然还是成熟制程,但在技术路线上,这是一个相当关键的节点。
它意味着中国在中低端芯片上,开始有了摆脱进口依赖、自己说了算的底气。从90纳米到28纳米,他们用了十年时间。这个速度,放到全球来看,已经不能算慢了。
到了2024年,那种压力感变得更强了。华为发布了新款手机,里面的芯片虽然还没到7纳米,但性能已经非常接近国际上的主流水平。这说明他们在芯片设计上,很可能已经找到了绕开EUV限制、实现高性能的路子。
紧接着,中芯国际的14纳米工艺也进入了试产阶段。想想看,从28纳米到14纳米,他们花的时间,比上一个跨越更短,而且是在各种限制之下完成的。
更让我们感到不安的是,美国的制裁还在不断加码,似乎铁了心要把这条路完全堵死。2024年3月,禁令的范围扩大了,连我们卖出去的DUV光刻机的维修服务,都成了问题。
这简直是在逼着中国客户自己动手,自己研究维修技术,自己培养零部件供应商。等于我们自己花钱培养了一批潜在的竞争对手的“总工程师”和“供应链”。
那年6月,深圳的一场科技展,国产光刻机的展台前围满了人。虽然那台机器的性能,跟我们的EUV比起来还差得远,但它已经能真真切切地支持成熟制程的规模化生产了。
这台机器的亮相,本身就像一个信号,在告诉全世界:这条路再难走,我们自己也能一步步趟出来。
时间走到2025年,再回头看,整个棋局已经完全变了。五年前那句话,如今听起来,是那么遥远,又那么近。
中国的半导体自给率,从2020年的不到16%,提升到了25%。这个数字,按绝对值看可能不高,但增长的势头和背后的决心,让人不能忽视。
中芯国际的28纳米芯片,已经大规模用在电动汽车、家电这些领域。他们的14纳米生产线,也在为国内的5G、AI设备提供“心脏”。华为的新芯片,性能已经摸到了10纳米甚至更近的门槛。
我们并没有完全失去中国市场,成熟制程的设备我们还在卖。但我们很清楚,主动权已经不在我们手里了。我们不再是那个独一无二、不可替代的角色。中国客户有了B计划,甚至C计划。
那么,五年前那位CEO的断言,“单靠一国之力不可能”,它错了吗?
从纯粹的技术角度看,这句话,今天依然是对的。想独立造出一台能媲美我们最先进EUV的光刻机,中国的确还需要很多很多年。那些最核心的瓶颈,比如顶级的光刻胶、特种电子气体、最高精度的掩膜版,他们很大程度上还是依赖全球供应链。
但从战略和全局的角度看,这个判断犯了一个巨大的错误:它严重低估了“被逼上梁山”所能激发出的巨大能量,更低估了一个拥有强大执行力的大国,为了掌握自己的“科技主权”,愿意付出多大的代价。
我们当初的逻辑是:造这么复杂的机器,全世界都得分工合作,所以单干行不通。而现实的逻辑是:因为你不让我合作,所以我只能自己单干,哪怕是从零开始,哪怕要付出十倍的代价,也要把你走过的路再走一遍。
我们以为设置技术壁垒,就能永远保持领先地位,结果呢?我们反而成了对方自主研发的“影子教练”。我们每收紧一道封锁,就等于在给他们指明一个新的主攻方向。
不让买EUV,他们就拼命研究DUV的多重曝光。不让买先进DUV,他们就咬牙自己造国产DUV。不让提供维修,他们就自己培养工程师,自己造零件。
他们就像一个在负重跑马拉松的运动员,姿势可能不好看,跑得也不够快,浑身都是弱点,但他一步都没有停下。从90纳米到28纳米,再到14纳米,每一步都踩得异常扎实。
而我们,这些曾经站在全球化浪潮最顶端的人,现在却感受到了一股难以名状的寒意。我们亲手打造的“技术巴别塔”,原本是为了把全世界的技术连接起来,结果呢?
因为政治的蛮力,这座塔下反而砌起了一道道越来越高的墙。一个曾经开放、合作、大家在一个牌桌上玩的全球游戏,硬生生被撕裂成了两个半场。
那句五年前的断言,如今看来,与其说是一份基于事实的“傲慢”,不如说是一个带着讽刺意味的“预言”。它预言了一个技术神话的逻辑,却完全没有预见到,一个民族在极端压力下所能迸发出的惊人韧性和能量。
它是一句警醒,不仅是对中国,也是对我们自己。它清清楚楚地告诉我们,在这个已经开始割裂的世界里,再坚固的技术壁垒,也挡不住一个大国决心自己掌握命运的脚步。游戏规则,真的已经彻底变了。
胜亿优配-在线配资平台哪个好-股票配资学习平台-专业在线股票配资交易平台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